▲(作者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进入 梅新育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温州金融改革 。
因此,严重的腐败必然会最终导致恶性的两极分化。腐败是市场经济的天敌和克星。
解决公共权力结构问题,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学界有一种说法,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就容易陷入经济低迷、社会动荡的陷阱。在这些问题中,腐败问题尤为关键,它的存在和蔓延又成为许多问题产生和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实,市场经济会产生收入差异,但正常的差异会刺激人们劳动、投资和经营管理,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存在较严重腐败,是否同时可以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没有可能。
曾经有一种说法:腐败是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同时也随之出现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都不是公有制固有的属性。
此外,还有因经验不足、犯了市场幼稚病,从而导致过度市场化的地方,如在教育、医疗、住宅等不该市场化的领域也搞市场化,以至于发展到对市场迷信的地步,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到拉开收入差距,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勤劳先富起来,是完全正确的。还需要从所有制结构,从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从根本上阻止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的趋势。人家攻击我们国有经济已经不是公有制,并非完全虚指,也指出了一些问题。
西方国家也有国有企业,也有国家公务员,看看二者的收入比例,差距不会像我们现在拉得那么大。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
几年前有人估计,我国市场经济在整体上完成程度已达到70%左右。针对国家宏观计划调控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状况,党的十七大就已经提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现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不能只强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能只强调一个毫不动摇。现在这两派的较量日益明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缘由都能成立,但不是最主要的。但是,这些弊病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并不存在,市场化的改革以后才发生的,这也值得我们深思。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改革仍将面临一场攻坚战。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2030年的中国》专题报告,建议中国继续推进市场化建设,降低垄断企业对市场负面影响的建议,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
60年代我国的鞍钢宪法,有很好的经验,日本等国有企业管理都吸收它的经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准确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坚持了资本主义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
强调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当然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要坚决贯彻落实的。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讲的那样要回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
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这与国家宏观计划调控跟不上市场化的进程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探索,西方国家不是没有先例。关于所有制结构:在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现在,党的文件一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一个文件不要公有制为主体。其主要表现:一是现在的计划不是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无所不包的计划,而是只管宏观层面,微观的事情主要由市场调节。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这些年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水平在不断进步,我们在短期经济波动的控制上,先后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和治理通货紧缩两方面的一定经验。但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如资源要素市场、资本金融市场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到位。
到底朝哪个方向进行改革,网友、学界讨论激烈,尤其是网络上,甚至形成了左、右派的对垒与骂战,这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关于改革方向讨论的激烈。现在要让先富带后富,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改革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三十多年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除了上述一系列原因外,跟所有制结构变化,跟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的过程显然有关。
人们往往从分配关系入手,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入手,完善社会保障,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状况。我主张,不要简单地重复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这个说法不精确,容易将改革引到错误的方向。但是,国家计划对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明显减弱,这影响到宏观调控的实效,造成国民经济发展许多方面失衡。甚至有论者指出,此举是给中国经济下毒,私有化国有资产的建议,只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不改革或放弃改革是死路一条,只有改革才有生路;要通过改革化解风险,重建改革和发展动力,修复结构裂痕。在全部商品流通总额中,目前市场调节部分已占到 90%以上。
国有企业的领导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一样,都是国家的公职人员,不能完全按照私有经济的法则办事。历次争论都并非空泛的非理性争论,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价值,都对改革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不同于过去传统计划经济,而是计划与市场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结合针对国家宏观计划调控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状况,党的十七大就已经提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历次争论都并非空泛的非理性争论,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价值,都对改革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的演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往往从分配关系入手,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入手,完善社会保障,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状况。完全市场化,不要国家宏观计划调控;完全私有化,不要公有制为主体;完全的两极分化,不要社会公平;这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是,过了这个阶段,贫富差距扩大,不能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能实现公平的目标,这个时候,就必须强调效率与公平二者同时并重,而且更加重视和强调社会公平。
但是,人们常忽略了这个观点。60年代我国的鞍钢宪法,有很好的经验,日本等国有企业管理都吸收它的经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我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个问题,公有制并非注定效率低。现在要让先富带后富,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些都不是公有制固有的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制决定分配。
顶: 93742踩: 7874
评论专区